這幾年學習科技,我認為最有得著的,不是懂得編程,擁有這技術固然好,但不特別;最重要是提昇了我的眼界。真的,自學習科技後,我看市看股的準確度大大提高,這當然不是科技全賦予我這能力,但結合我上半生的學養,就真不同,令我感知世事,出現新「觸角」。
今天你看股票的潛力,特別是港股,難道還看該公司的實體規模?還有幾多間分店嗎?以前,這方面的而且確是這些企業的「硬實力」,多少告知我們它們在市場佔了幾大的份額,有幾壟斷!記得高考還在時,我曾跟某補習大店的老闆吃飯,他語調中,亦會因自己旗下擁有幾多課室,有幾好的設備而自傲,意思就是:「你做老師有幾紅,幾多學生都無用,你無合規課室,就吸納不了。」這是實情,那時太多考生,個個要補習,我們當紅的補習老師,最頭痛就是常被同行投訴偷步使用未過牌的課室。
事移世易,今天一定沒有不夠課室這問題,反覺過多,尾大不掉,只因補習學生的人數不斷萎縮。
當下所有的零售產業,所遇的都是以上這個問題,由日本城、Living PLAZA、實惠、Daiso到759阿信屋,過往分店的數量是它們的硬實力,現在卻是極大的負累,必須除之而後快,這不只因為舖租不夠便宜,還因為香港市場又收縮又降格,根本無乜客!
所以,你今天看一間公司的發展潛力,怎會看它的實體規模!要看都看它們的「軟實力」:它們的網絡社區有幾大?它們如何將雲端科技給合它們的實體生意?現在多了人工智能,它們能否加以運用?又是焦點!李澤鉅說得對,今時今日的生意,已上雲端,公司總部亦是,還需線下實址?有亦是象徵意義多。
最近,我頗欣賞京東,以我當下的科技知識,和昔日的對經濟金融與經商的認知,覺得這企業,很厲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