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張學友在澳門的一場演唱會,廣東話這地域語言,又出現熱議,似有反撲它的存在價值。畢竟,廣東話的內涵,真不只是一種方言,是傳承了中國北宋之前的悠久華夏文化,該是中國文化保育的一大課題。
另一個文化保育大課題,當然是繁體字,這字體的美,你看日文構成就知,若沒有我們中國繁體字點綴,成段日文都幾難睇,無乜美感;但只要當中挾雜著幾個中文字,即使意思不同,看起來就具藝術感;倘若換上簡體字就極不突出,同日文「嗱埋一舊」,完全違和。
不過,我這觀點可能是偏見,畢竟廣東話和繁體字是我土生土長所用的語言與文字,自有一份情意結,有所鍾愛在所難免。內地人不用開,根本理解不到廣東話的「啜核抵死」之處,就難愛上;至於繁體字、他們對如此多筆劃的字,很抗拒,甚至不懂看。
大家從不同的文化成長上來,現各有堅持,真不難理解。
事物發展不被主觀意志所轉移,我看,即使我們香港舊一代人如何愛說廣東話和寫繁體字,我相信二三十年後,廣東話和繁體字在香港這城市均會式微。我舊年有位廣州的學生,為要在港攻讀碩士,要考IELTS ,跟我上了幾堂網課;他二十多歲,跟我分享,在廣州,十來歲年青一代已不懂廣東話,教育體制下令他們只曉說普通話。
而近幾年,我在多間中學教中文課外增潤班,亦觀察到很多學生私下都是以普通話交談,而他們作文亦多用簡體字,我就知道,這股洪流逆轉不了,過多十年,香港年青一代該有半數以上是講普通話囉,再加上現在內地所輸入的專才,無縫地接軌香港各代之人,就只剩我們這批會講廣東話的「老野」,但也隨著死的死,一起帶走這套地域語言。
你看近一段日子,歌手如陳奕迅、黎明和張學友,雖因在表演時因觀眾的「禮貌問題」而產生衝突,但底裏就是兩種語言的矛盾。不過,這類衝突都不會存在得太久,因這些歌星都老了,年青歌星隨時勢改變,觀眾多用普通話,就不會再堅持表演時說廣東話。
喜見老一代歌星,還在港澳演唱會堅持說廣東話,除了是地域上的一種認同,亦多少在中國文化保育中盡了綿力。
繁體字,還有台灣留著,尚可保留多一段日子,但廣東話,距消失不遠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