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說說羌濤和Mirror。
羌濤第一次入我眼簾,是麥當勞廣告,孩子氣般的咬著漢堡包,挺可愛!那時是新冠狀疫症期間,民間氛圍低沉,突然出現以羌濤和甚麼教主等等為首的Mirror,的而且確為整體社會注入生氣,帶來積極的作用。
所以,他們有一段時間頗成為藝能界的焦點,跟香港社會有過美好的蜜月期。
凡物有週期,藝能表演者也逃不出這定律,羌濤和Mirror 背後的公司更加明白不過,於是,不斷冀圖延長這班年青人的演藝生命,亦盡能事在他們當紅中搜挖一切可以的商業價值,無可厚非,生意人就是這樣。只是,就連演唱會也匆匆開催,場地安全也不顧,結果釀成表演者的意外,法律上雖脫去追究,但公道自在人心,大家明明白白,道德責任該由誰來承擔。
某次我乘搭地鐵,車廂中看到廣告熒幕報導羌濤是亞洲型男第幾第幾,我心想,他背後這間商業機構真狠!為了延長這年青表演者的商業價值,開始無所不用其極;後來,更聽到羌濤被推升為「香港頂流」,我眼也睜大。
究竟這商業機構有沒有考慮到羌濤能承受幾多這方面的壓力?你看到香港和國內網民對羌濤的評價,和他自我批判的無奈,就知道一切一切,並非他自己所願。
我想,縱使一個極有才華的演藝者,亦需要時間讓他們摸索演藝,要時日才成熟,才成真正耀眼的超級大明星。已故的張國榮,梅艷芳,當下的梁朝偉周星馳也好,年青時,世界是容讓他們從經歷中磨練真正的星氣,他們是多年演藝的深潛才活出名堂,實至名歸;而非被急於求成的娛樂公司,硬推他們成名不符實的「巨星」。
我不是說羌濤和其他Mirror 成員沒有才華,但才華亦需時間讓演藝者自我理解或為大眾所認同,並不是一時三刻做一些推廣花招,就可以將人氣推至眾所認同的水平。
前天羌濤墮海,告訴了我們一件事,其背後的商業公司和大眾所給的壓力,已將本在夾縫之間幾近無法容身的他,今回真的被迫出到無地自處。
這班年青演藝者當下需要的,是空間和時間,好讓他們進一步栽種和培育自身的天份,而不是再迫他們拍一些比王晶拍的還爛的十二怪盜。